话说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动了,不过,你做的那些运动真的有用吗?
不,运动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。
很多人以为自己在锻炼,但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和钱,甚至是在伤害自己的身体。
比如:
跑步伤膝盖?所以应该散步?
每天应该走1万步?这才健康?
不想锻炼的时候,可以强迫自己坚持?
并不是。今天说的这部BBC纪录片《健身的真相》就让我大开眼界,
原来我们对日常运动的误解竟然那么多!
其中普及率最高的应该就是走路和跑步了吧。当然,跑步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还算是“大运动量”的活动,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常规运动应该还是散步,或者逛街。
另外,由于市面上还有“跑步伤膝盖”这个说法,于是选择走路的人就更多了,这也催生了后面的“每天1万步”养生法。
但是,这实际上是个大错误。
1、1万步,子虚乌有
每天1万步,这个概念现在真的深入人心了,不光是中国,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这么说。
但这个数字真的有根据吗?
这,真相有点让人大跌眼镜。
(每天1万步是很多人的目标)
(每天1万步就能永远健康年轻!)
(但是这么有魔力的数字是哪里来的呢?)
(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筹备阶段)
(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“万步计”的东西)
(也就是一个记录你有没有走到1万步的表)
(所以这个神奇的数字并不是来自什么科学实验)
(它只不过是一场聪明的产品营销)
不过你可能会说,就算它的来源有问题,但说不定走1万步真的有用呢?
嗯,这个问题可能比你想的要复杂。
而片中就用一场实验来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2、1万步?还是10分钟?
一如既往,BBC的纪录片依旧是要做实验。
他们这次找了些工人,分成两组,然后让其中一组走1万步,而另一组进行另一种耗时更短的运动。
(我们把志愿者分成了两组)
(一组是1万步组)
而另一组叫Active Ten,
(他们会尝试一种叫“活跃10分钟”的运动法)
(也就是进行3次为期十分钟的快走)
听起来后面那种 Active Ten 好像更宜人对不对?
的确是,要走1万步的那一组,不是很情愿:
(我正在试图凑足步数)
(我在把东西一件一件放进洗碗机)
(要在忙碌的一天里塞进5英里的步行,真的是个精细活)
而另一边,Active Ten 那一组的心情就好得多。
还能一边走一边唱歌。
(对于Active Ten那一组,他们的目标是要提高步速)
(这样他们就能锻炼到自己的心肺)
那么结果呢?
哪种运动的效果更好?(欢迎关注我们的抖音账号:悉尼那些事儿 或搜“mandage”)
首先,我们先不看效果,我们看这些人有没有完成运动。
毕竟,不管运动本身好不好,只要你没完成,那就是白搭。
而结果就是,1万步那一组就有人没完成:
(三位,你们中有两人完成了1万步的任务,干得不错)
而第三位没完成的组员给出的原因也很干脆:太难了+没时间。
(你觉得这个目标很难达成吗?是的。)
(它在这一天里占据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多)
而另一边,Active Ten组的三个人都轻松完成了自己的运动量。
也就是在一天内分3次快走了总计30分钟。
而他们的实际运动强度甚至比1万步组高出30%。
(Active Ten组进行的中高强度活动,其实比另一组高出30%)
(虽然你们花的时间更少)
(而这就是这种方法最好的地方)
所以,或许1万步理论那么流行,只是很多人在用行动上的勤奋弥补思维上的懒惰?
片中的这一段还给一般人指出了每周应该有的运动量。
学界的建议是:每周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。
(学界推荐的运动量是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)
所以换句话说,也就是周一到周五每天搞个Active Ten,
嗯,听起来还挺容易达成的嘛。
吃午饭、买咖啡、吃完饭。搞定了。
只不过,或许你还得多考虑一点,那就是把这个快走换成小跑,这就是下一块要讲到的了。
3、跑步不伤膝盖,散步才伤
不少人都在说“跑步伤膝盖”这个事。所以很多人选择去走路,觉得这样能保护自己的膝盖。
但这个说法对吗?
为了搞清楚这个事,主持人拿自己做了次试验。
(我们要做一场试验,来测量我膝盖经受的压力)
(比较跑步和走路两种情况下的压力)
他们的测量方法看起来挺专业的,
主持人身上被贴满的各种传感器,然后在电脑的监控下走过来、走过去、跑过来、跑过去。
(他们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)
(这能帮助他们看清,我的身体到底是怎样运动的)
嗯,那么实验的结果如何呢?
首先,大家来猜猜吧,跑步和走路,哪一种对膝盖的冲击更严重?
我刚刚在办公室问了一圈,大多数人都说是跑步。
额,这个答案既对也不对。
下面就来看看片中的数据是如何说的吧: